close

  對蔡英文的副手是陳建仁,稍為訝異的是陳的父親是高雄前縣長、白派始祖,高雄縣原本分紅白黑三大派系,白派代表性人物是王金平,紅派有(燒美金被抓到的)林保仙、林益世,黑派則是民進黨余家班等人。

  至於原本高雄市部分可參考<新新聞>報導,分別是陳家、王家、朱家,朱王兩家隨著政黨輪替都沒落了,都欠下數百億後,成為經濟犯逃往中國,其中包括病死中國的「國民黨南霸天」高雄市長王玉雲

  不過高市與縣的三大派系,在高雄的影響力都不如陳菊了,畢竟是歷史的脈絡所以列出參考用才不會有新聞提起黑白紅派系時霧裡看花。

《遇見. 大仁哥》#5 美麗新台灣

我的爸爸做過高雄縣縣長,他跑行程的時候,都會在頭上繫一條白毛巾擦汗,所以當時被稱為白派,他是國民黨白派創始人,余登發老先生則是黨外黑派創始人,雖然派系不同,但是他們的私交卻很好。跟鳳蘋結婚後,我爸爸特地叫我去跟余老先生打招呼,余老先生也非常親切地回應我;我爸爸過世,在旗山舉行告別式的時候,余老先生親自寫祭文,一邊唸,一邊哭,我聽了不禁熱淚盈眶。余老先生跟我爸爸在政治上是不同的派系,可是同時也是好朋友,我在我爸爸的身上,學到政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一旦陷入這樣的對立,那只會不斷相互指責,就沒辦法好好花心思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困境。政治的確免不了競爭,但是競爭不代表對立,在過程中不要抹黑、不要謾罵,而是彼此提出對台灣未來的政見規劃,去跟全台灣的人討論說明台灣的未來,讓人民能更一起思考,當選舉結束後,能夠祝福對方。這不只是我的心聲,也是全台灣人的心聲,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被分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族群,儘管如此,也不要忘了,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台灣社會,我相信,我們愛台灣的心情沒什麼不一樣、我們對於安居樂業的渴望,也沒有不同;分裂與對立不會帶來希望,和解與團結才能一起度過困境,如果再不遠的未來,台灣不要再有族群與政治立場的對立,台灣的政治會越來越理想,讓周造的國家能夠感受自由與民主的可貴,這是台灣的福氣。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貼上了 2016年1月3日

  

  我的爸爸做過高雄縣縣長,他跑行程的時候,都會在頭上繫一條白毛巾擦汗,所以當時被稱為白派,他是國民黨白派創始人,余登發老先生則是黨外黑派創始人,雖然派系不同,但是他們的私交卻很好。

  跟鳳蘋結婚後,我爸爸特地叫我去跟余老先生打招呼,余老先生也非常親切地回應我;我爸爸過世,在旗山舉行告別式的時候,余老先生親自寫祭文,一邊唸,一邊哭,我聽了不禁熱淚盈眶。

  余老先生跟我爸爸在政治上是不同的派系,可是同時也是好朋友,我在我爸爸的身上,學到政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一旦陷入這樣的對立,那只會不斷相互指責,就沒辦法好好花心思解決我們所面對的困境。

  政治的確免不了競爭,但是競爭不代表對立,在過程中不要抹黑、不要謾罵,而是彼此提出對台灣未來的政見規劃,去跟全台灣的人討論說明台灣的未來,讓人民能更一起思考,當選舉結束後,能夠祝福對方。

  這不只是我的心聲,也是全台灣人的心聲,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被分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族群,儘管如此,也不要忘了,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台灣社會,我相信,我們愛台灣的心情沒什麼不一樣、我們對於安居樂業的渴望,也沒有不同;分裂與對立不會帶來希望,和解與團結才能一起度過困境,如果再不遠的未來,台灣不要再有族群與政治立場的對立,台灣的政治會越來越理想,讓周造的國家能夠感受自由與民主的可貴,這是台灣的福氣。

 

余登發_野生的政治家

 

台灣演義:<野生的政治家 余登發(1/4)

 

  余登發(黑派,1904年9月12日-1989年9月13日),生於日治台灣鳳山廳楠仔坑支廳仕隆區橋仔頭莊(今高雄市橋頭區),是台灣在戒嚴時期的一位政治人物,臺南商業專門學校畢業本科畢業,為台灣地方自治史上第一位黨外民選縣長,致力於推動台灣民主,又被稱為台灣民主先驅、台灣野生的政治家、赤腳政治家。

 

  1979年1月21日,余登發與其子余瑞言因為「涉嫌參與匪諜吳泰安叛亂」罪名遭逮捕,引發社會反彈,許信良、施明德、張俊宏、林義雄、黃順興、邱連輝、黃信介、陳菊、陳婉真、胡萬振、何春木、曾心儀等黨外人士,前往余登發故鄉高雄縣橋頭鄉進行示威抗議聲援余登發父子,遊行總策劃人為施明德 ,立法委員康寧祥等人也表示對余的起訴與判決不當,是為「橋頭事件」。

 

  1979年4月,余登發因「知匪不報」與「為匪宣傳」等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年、褫奪公權5年。1980年,余登發仍再度獲准保外就醫。余登發晚年居住於仁武鄉八卦寮自宅。1989年9月13日,余登發被發現死於自宅臥室血泊中,但至今死因不明,仍有爭議。

 

  其媳婦「余陳月瑛」更有「高雄媽祖婆」之稱,余家班三代有多位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共五任高雄縣長。

 

  維基百科:<余家班><余登發

 

   

  高雄有句諺語,「健保勞保都會倒,只有林仙保不倒。」足可見紅派在高雄的硬實力,林家的生涯代表作是「燒美金、水池馬桶藏美金」的「林益世勒索案」。

  林仙保其子「林益世」更是馬英九愛將,座右銘是《從政第一要件,清廉,曾任國民黨副主席、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國民黨政策委員會執行長(俗稱大黨鞭),由其是競選縣長時更喜歡把「清廉怎會做骯髒事」掛在嘴邊,後來選輸立委候,進入了只有三個人上班的行政院,就算「一刀斃命」的錄音帶也無法讓他坐牢,成為了繼王玉雲、陳由豪後的現任活傳奇(雖然金額還不到王與陳的百分之一,實屬小咖)。

 

林益世_行政院只有三個人在上班+.JPG

 


 

  在一篇中國網的文章《高雄縣:泛藍紅白兩派,不敵泛綠黑派》覺得有趣,所以轉貼於下:

 

  (有點年代的文章了,沒有上面重要)

 

高雄縣派系

(截圖於維基百科

 

高雄縣位於台灣島西南端,北鄰台南縣,東鄰台東縣,全縣面積2832平方公里,人口123.7萬人(2001年底)。下轄2市(鳳山市與岡山市)2鎮(旗山鎮與美濃鎮)與23個鄉(桃園鄉、三民鄉、甲仙鄉、六龜鄉、茂林鄉、杉林鄉、內門鄉、田寮鄉、阿蓮鄉、湖內鄉、茄*(草字頭下一個定)鄉、路竹鄉、永安鄉、彌陀鄉、梓官鄉、橋頭鄉、燕巢鄉、大社鄉、仁武鄉、大樹鄉、烏松鄉、大寮鄉與林園鄉)。縣治設在鳳山市。

 

高雄縣是南部主要工業區,與高雄市同為台灣煉製、石化工業中心,其他主要工業有酸鹼、電子電器、機械製造、造紙、橡膠、制糖等,也是台灣捕漁量最高的縣份之一,漁民約有6萬人。

高雄縣地方派系勢力龐大,同時也是民進黨的大本營之一。

 

一、地方派系概況

高雄縣派系勢力強大,紅、白、黑三大派系主導了政治經濟資源。在高雄縣第一屆縣長競爭激烈的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的洪榮華支援者以洪的諧音“紅”為標誌,助選員一律戴上紅帽;非國民黨的陳新安,戴白帽以區分雙方陣營,由此形成高雄縣紅派與白派兩個不同政治勢力,洪榮華與陳新安分別成為紅派與白派兩個派系的創立者。在地方具有很高社會聲望的余登發疑聚一批非國民黨人士組成第三勢力,被稱為“黑派”。到目前,三大派系均有相當的群眾基礎。據估計,黑派基本群眾約為12萬人,白派為10萬人,紅派為7萬人。目前,紅、白、黑派主要力量分別為農會、水利會與行政系統。

 

(一)白派

白派最初領導人為陳新安。繼任領導人為林淵源與王金平。林淵源,1925年6月出生,高雄縣仁武鄉人,畢業于中興大學農學院,後留學日本東京教育大學研究院,曾任第六、七屆高雄縣長。禦任縣長後,他于1984年出任省政府委員,長達二十多年,是地方政壇相當有影響的人物。1993年,林淵源當選國民黨第十屆中央委員,1996年出任國民黨不分區“國大代表”。在1994年宋楚瑜參選省長與1996年李登輝參選台灣領導人時,他均出任國民黨高雄縣競選總部主任委員。在1997年開始的“凍省”與反“凍省”較量中,林淵源支援省長宋楚瑜,與國民黨主流派的關係漸行漸遠,後來成為親民黨的重要支援力量。

另一位白派實力人物為王金平。王金平,出生1941年,家族事業雄厚,早期在商界發展,曾任台灣多個同業公會理事長,在商界建立了廣泛的基礎。1975年,他當選增額“立法委員”,以後每選必任,已連續當選八屆“立法委員”,並於1993年起任“立法院”副院長,2001年起當選第五屆“立法院院長”。其中,在1995年“立法委員”選舉中,他獲得10多萬張選票,成為台灣各縣市最高得票數,充分顯示了其在地方的強大實力。目前,王金平還任國民黨中央副主席,但與各政黨勢力均保持良好關係,在高雄縣影響重大。白派另一對代表人物是連任三屆的縣議會議長吳珠惠及其兒子縣議員吳光誠。其他代表人物還有鐘榮吉、鐘紹和、鐘紹恢、蔡明耀、吳光訓、蘇鴻都與林志隆等。

由於白派的林淵源、鐘榮吉與鐘紹和加入親民黨,造成白派在黨性上分裂為國民黨與親民黨,但均屬泛藍陣營。另外,林志隆則加入臺聯黨。

白派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與勢力主要在高雄縣旗山鎮農會、鳳山市農會、岡山市農會、烏松鄉農會、路竹鄉農會、高雄縣農會、高雄縣鳳山市合作社、高雄市第一信用合作社、華南銀行、台灣中小企業銀行與合作金庫等,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為台灣水泥、正新橡膠工業、台灣光寶電子、龍昌飲料、第四台有線電視、高統證券、大魯閣紡織、鼎美皮革、鳳山證券、豐銀證券、仙達旅遊區、國賓旅舍、人生中醫珍所、鐵工廠與養殖業等。與該派關係密切的企業主要有燁隆集團、彥武鋼鐵、國泰企業與和信興公司等。

 

(二)紅派

紅派最初領導人為洪榮華、戴良慶。洪榮華是岡山人,曾任高雄縣水利會主任,當選第一屆民選縣長,在第二屆選舉中失敗,轉任改組的高雄縣農田水利會會長,從此紅派長期主導水利會。戴良慶是高雄縣永安鄉人,日本明治大學畢業,歷任縣議會議員與議長、國民黨縣黨部主任,成為紅派第二位領袖人物。他在當選第五屆縣長後事業達到最高峰。但戴慶良英年早逝,紅派失去了領導中心,力量受挫,先後有黃承城、陳義秋、黃八野等紅派人物參選縣長失敗。直到1982年,紅派才推出林仙保為掌門人。林仙保,1935年生,高雄市人,曾任國民黨第十四屆候補中央委員與第十屆省議員,也是地方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兒子林益世是現任“立法委員”,也是紅派另一中生代大將。紅派另一代表人物為黃八野及他的兒子黃璽文。黃八野曾任兩屆風山市長,當選三屆縣議員。黃璽文長期在縣議會發展,1998年初當選第十屆縣議員副議長。其他重要代表人物還有陳皆興、吳尚卿、簡茂松、陳子欽、陳義秋與許福森等。

紅派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與勢力主要在高雄縣岡山鎮農會、林園鄉農會、茄+(草頭下一個定)鎮農會、高雄縣農會、旗山信用合作社、岡山信用合作社、高雄合作社聯合社、台灣省合作社聯合社、台灣中小企業銀行等。另一勢力主要集中在水利會系統,其中紅派的黃銅樹長期任水利會會長。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有瑞豐證券、土地賣買、國馨企業、廣澤工程、金鋒營造、建設公司、消費合作社、建設公司與東南鹼業等。

 

(三)黑派

黑派的創立者與長期主導者是黨外知名人物余登發,曾任里長、水利會主任與“國大代表”。黑派實際上就是高雄縣余氏家族的一股政治勢力,長期扮演反對派角色,這與其他大多數派系全為國民黨的力量有很大不同。余家人也自稱“黑派只是一種選舉符號,只是權力組織”。從第一代余登發到第二代余陳月瑛(余家兒媳),到第三代余政憲、余政道再等,縱橫台灣高雄縣政壇幾十年,成為一支龐大的地方勢力。

余登發,出生在高雄縣橋頭鄉八卦寮(高雄市楠梓區後勁人)。八卦寮的大片土地,成為余家賴以延續政治香火的金庫。余登發步入政界後,從事政治選舉的經費主要就是靠出賣這些土地獲取現金與支援。余登發從事政治活動不僅自己親自出面參加選舉,而且出錢支援朋友選舉。在幾十年間,余登發先後賣掉80多甲土地用於政治選舉,從此也獲得大批支援者。余登發雖是反國民黨的在野勢力,但卻主張統一,反對分裂。因此,余登發不僅在高雄縣地方發展史上,而且在台灣政治運動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與影響。

余家第二代以獨子余瑞言妻子余陳月瑛為代表。她進入政壇完全是公公余登發在余家無人繼承大業的情況下作出的選擇,並成就了余家的政治事業。余陳月瑛,台南縣長榮女中畢業,父親陳再興為商界名人;二哥陳浮水印為名醫,曾任區長、議員及省醫師公會理事長。余陳月瑛在余登發全力支援下在政壇迅速崛起,成為黑派第二代掌門人。她于1963年當選省議員後,連任四屆,後轉戰當選“立法委員”,不久又投入第十屆縣長選舉,並在激烈的競爭中當選,接著競選連任第十一屆縣長。黑派可謂是後來居上,成為高雄縣政壇最具影響的一支地方勢力。

黑派陳容強大,戰績輝煌,並成為民進黨在地方最重要的地方派系與力量。黑派第一代以余登發為代表;第二代以女婿黃友仁與兒媳余陳月瑛為代表;第三代以余政憲與余政道為代表。目前,余家母、子、女、弟、媳同時參政。余陳月瑛是長期任“總統府顧問”(2003年因涉及弊案才主動辭去),長子余政憲在縣長卸任後,出任“內政部長”;次子余政道在任第十屆省議員後連續當選兩屆“立法委員”;女兒余玲雅曾當選第三屆“立法委員”,大兒媳鄭貴蓮于1996年當選“國大代表”,現為民進黨中央委員;現任縣長楊興秋也是黑派的代表。其他黑派代表人物還有徐志明、尤宏、王金雄、黃萬全、戴振耀與蘇錫輝等。

黑派區域性獨佔經濟主要是高雄縣旗山鎮農會,投資經營的企業主要為高苑工專、高苑商工、高英商工、學廬補習班、牧場、益昌旅館及土地賣買等。余陳月瑛與余政道還同時是全民電視公司的總裁與董事長。

 

二、地方權力之爭

高雄縣政壇,地方派系與政黨交錯共治,其中,在14屆縣長選舉中,紅派當選3屆,白派當選4屆,黑派當選7屆,顯示黑派優勢明顯。就政黨屬性而言,藍綠各當選7屆,可誤用勢均力敵。

高雄縣地方派系的出現也與台灣實施地方自治的首屆民選縣長相關,也即為爭奪縣長大權而形成不同的政治勢力結盟。在1951年舉行的第一屆縣長選舉中,候選人包括洪榮華、陳新安、余登發與吳崇雄四人。在第一次投票選舉中,因四人得票數均未超過半數,無人當選。依法舉行第二次投票,由得票較高的國民黨籍的洪榮華與非國民黨的陳新安復選,洪榮華當選,揭開了紅派在地方的發展史。

在第二屆縣長選舉中,旗山人陳新安在競爭中當選,並形成一股勢力,即為白派,陳新安也就成為白派的創始者。在第三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則提名詩人陳皆興與在野的余登發競爭,並意外獲得成功,但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政治勢力,但有人將洪歸為紅派。在第四屆縣長選舉中,黑派的余登發如願以償,當選縣長,揭開了黑派余家的政治發展史。在第五屆縣長選舉中,紅派的戴良慶擊敗黑派余登發之子余瑞言當選,紅派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第六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旗山農校校長、白派代表林淵源參選,紅派縣議員黃承城違記參選,形成國民黨內的競爭。黑派沒有參選,余登發支援有遠親關係的林淵源,林順利當選,白派勢力增大。林淵源從參與地方政務與“救國團”開始步入政壇,曾擔任國民黨高雄縣黨部副主任。在林淵源的努力下,農會及鄉鎮市長大多成為白派的天下。到第七屆縣長選舉,余登發與林淵源失和,余登發支援擔任臺電公司工程師的女婿黃友仁參選,與林淵源展開競爭。林淵源在國民黨與白派的支援下連任第七屆縣長,並成為白派的第二位掌門人。

第八屆縣長選舉,國民黨提名陸軍官校教授王正和參選,但由於沒有基層力量,得不到紅派與白派的支援而輸給黑派的黃友仁。到了第九屆縣長選舉,黑派余登發派兒媳余陳月瑛上陣,與國民黨提名的縣議會副議長蔡明耀展開角逐。蔡明耀險勝,當選第九屆縣長。

到第十屆縣長選舉,余陳月瑛捲土重來,當選縣長。在她任內,公公余登發去世,余陳月瑛成為黑派的掌門人。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余陳月瑛與紅派的前省議員陳義秋對決,余陳月瑛以多出對方8.8萬張選票(得票數為30萬張)再次當選連任。到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余陳月瑛推出長子余政憲出馬,同國民黨提名的紅派代表人物黃八野競爭。由於國民黨這次提名的黃八野違返了國民黨組工會曾確定的紅、白各選一屆的慣例,加深了派系矛盾。最後,余政憲以28萬張選票再次擊敗紅派的鳳山市長黃八野(25.8萬選票)當選縣長。

到1997年第十三屆縣長選舉,競爭十分激烈。參選人計有4位,分別是現任縣長黑派及代表民進黨的余政憲、國民黨籍候選人黃鴻都、無黨籍的鄭德耀(醫生)與林景元(第十六次參選公職,曾是黨外人士,後加入民進黨,後又退黨,曾三次當選縣議員),但主要是民進黨的余政憲與國民黨黃鴻都兩人的較量。結果,余政憲以27.2萬張選票當選連任,而國民黨的黃鴻都以23.5萬張選票再次敗北,國民黨光復高雄縣執政權的努力再次挫敗,民進黨仍舊掌控高雄縣。至此,黑派余政憲家族在高雄縣連續執政已長達12年,高雄縣成為“余家班”的天下。

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黑派未提名家族人參選,支援本黨民進黨及黑派的候選人楊興秋。國民黨提名白派的吳光訓,而國民黨籍的紅派代表黃八野退黨參選,並獲親民黨的宋楚瑜支援,形成黑、白、紅三派競爭局面。結果,民進黨再次漁翁得利,當選高雄縣長。

 

三、地方派系與政治力量比較

高雄縣地方派系的勢力分佈在許多領域。這裡就既有文獻作以簡要分析地方派系的勢力分佈及與政黨的相互關係。

農會是地方派系爭奪的主要陣地之一。在1993年農會理事長、常務監事與總幹事選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方派系的分佈情況。在25個農會理事長選舉中,紅派取得8席,佔32%;白派取得12席,佔48%;黑派取得4席,佔16%,三大派系總計了96%的席位,其他力量甚弱。在農會常務監事選舉中,紅派、白派與黑派的席位與所佔比例與理事長情況完全一致,分別是8席、12席、4席與32%、48%、16%。在總幹事選舉中,紅派取得7席,佔28%;白派15席,佔60%;黑派2席,佔8%。

縣議員是地方派系爭取的主要戰場。在1986年到1994年高雄縣三次縣議員選舉中,地方派系勢力當選的概率在90%左右(分別為88.7%、90.6%與88.9%),平均高於政黨的總當選席次率60-70%(分別為73.5%、62.2%與64.8%),就是説在縣議員級的政權權力結構中,地方派系勢力在黨派之上,政黨服從於地方派系。就派系與政黨依賴關係而言,國民黨主要依靠紅派與白派,同時吸引極少數黑派,合計依賴度在84%以上,在上述三次選舉中的依賴度分別為84.2%、84.6%與91.7%。民進黨則完全依賴黑派。同時,民進黨在縣議會的席次不斷增加,從1人增加到11人,表明民進黨在地方力量的崛起。

在1986年至1994年三次高雄縣鄉鎮市長選舉中,地方派系當選比率在85%以上,分別為88.8%、85.2%與88.8%,與政黨當選比率相差不大。在這三次選舉中,政黨當選比率分別為85.1%、92.5%與85.1%。但就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政黨而言,顯然國民黨對派系的依賴更大些,均在80%以上,分別為91.3%、82.6%與84.2%。民進黨則不同,在1986年的選舉中,民進黨無人當選;在1990年的選舉中,有2人當選,1994年有4人當選,且均是來自黑派。從中不難看出,早期黑派內仍有部分國民黨籍成員,但到1994年,黑派當選者不再有國民黨籍成員,而全是民進黨藉,説明黑派與民進黨完全融合,國民黨的基層權力空間在縮小。在1994年27個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佔23個,民進黨3個,無黨籍1個;從地方派系觀察,白派最多,佔了約一半;紅派居次;黑派最少,只有6個。

據台灣學者統計研究,在1972年到1992年各屆“立法委員”選舉中,高雄縣地方派系的平均得票率為67.4%;2001年選舉的得票率為59.9%,顯示地方派系在重要選舉中有60%的選票實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地方派系在高雄縣地方選舉中影響重大,同時與政黨結合在一起,基本上壟斷了地方基層權力。

 

四、地方派系與政黨政治的關係

高雄縣地方政壇主要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政黨的競爭。民進黨掌控縣長行政大權,國民黨在縣議會與地方基層佔有優勢。但政黨與地方派系結合在一起,黑派實際上就是民進黨的力量。紅派與白派主要是國民黨依靠的力量,後又變為國民黨與親民黨的泛藍依靠的力量,但力量相對分散,無法對抗高度團結的黑派與民進黨。

(一)黑派及泛綠陣營政治勢力

黑派或民進黨在高雄縣有較強的勢力,在總計14屆縣長選舉中,反國民黨的黨外勢力與後來的民進黨先後取得7屆縣長大權,並且自1985年以後,一直是民進黨的黑派掌權,顯示了高雄縣反國民黨勢力的強大。

黑派曾是高雄縣最大的在野反對勢力,余登發長期扮演黨外領袖角色。1979年的“橋頭事件”(台灣調查局以“知匪不報”與“為匪宣傳”等罪名將家住橋頭鄉的余登發父子逮捕),激發了黨外勢力的團結。當時知名的反對運動領袖人物如許信良、黃信介、陳菊、何春木與邱茂男等人前往橋頭遊行聲援余登發父子,成為當年“美麗島事件”的前奏。因此,余家與後來的民進黨關係十分密切。民進黨成立後,黑派的余陳月瑛等余家政治人物加入民進黨,黑派與民進黨實現了整合。

民進黨在高雄縣政壇的力量包括黑派勢力與非黑派勢力兩部分。在80年中期,以戴振耀與楊雅雲等組成的“編聯會”系統為主幹的民進黨新生代,逐漸壯大。前省議員楊秋興、縣議員陳啟昱是民進黨非地方派系的代表人物。另外,在1992年“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的尤宏以10萬多張選票當選,成為一位實力派人物。不過,這些政治人物逐漸被納入泛黑派勢力範圍。

民進黨、臺聯黨等泛綠陣營在高雄縣有強大的勢力。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9席中的3席(林岱樺,余政道與徐志明),加上臺聯黨的1席(林志隆),泛綠軍有4席;總得票數為28.5萬,得票率為49.2%;在200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獲得34.3萬票,得票率為47.1%;在2001年縣長選舉中,民進黨獲得31.8萬票,得票率為54.8%。顯示,泛綠陣營在高雄縣重大選舉中有34萬票與得票率在50%左右的實力。

在基層勢力結構中,民進黨力量雖在上升,但整體力量仍相對較小。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席次略有下降,從上屆11席減為8席,得票保持在20%左右(分別為20.3%與19.3%);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取得13席,加上臺聯黨的1席,泛綠陣營總計14席,佔25.9%。在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取得4席,與上屆持平,得票率從21.8%上升為35.5%;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取得7席,較國民黨與無黨籍少許多。另外,在1998年6月舉行的村里長選舉中,民進黨只取得446席中的5席;在同期的鄉鎮市民代表選舉中只取得311席中的24席。再次證明,民進黨或泛綠陣營在基層力量較弱。

(二)國民黨及泛藍陣營的政治勢力

國民黨在高雄縣失去執政地位十多年,無法掌控行政系統,但在縣議會與基層政權中,國民黨仍是第一大黨。就泛藍軍整體而言,在高雄縣仍有較大勢力。在200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泛藍軍得票數為38.2萬票,得票率為52.5%。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獲得3席(陳麗惠,林益世,王金平),得票率為31%(17.9萬張),親民黨獲得2席(趙良燕,鐘紹和),得票率14.5%(8.4萬張),泛藍陣營有合計5席,得票數為26.5萬張,得票率達45.8%(加上新黨),席次超過泛綠陣營,得票數與得票率略低於泛綠。

在1998年縣議會議員選舉中,國民黨取得54席中的25席,較上屆增加1席,得票率從43.3%降為37.2%;在2002年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取得20席,親民黨3席,合計23席,佔總席54席的42.6%。其中在1998年縣議會議長選舉中,國民黨籍的許福森與吳光訓展開角逐,結果許福森當選,但在隨後舉行的致詞時宣佈退出國民黨,成為高雄縣第一位無黨籍的在野人士;副議長是國民黨籍的紅派人物黃璽文。

在1998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取得27席中的17席,較上屆增加4席,得票率從36.4%上升為52.3%;在2002年鄉鎮市選舉中,國民黨取得13席,佔總計27席的近50%。在1998年村里長選舉中,國民黨取得446席中的151席,而288席則屬於無黨籍;在鄉鎮市民代表選舉中,國民黨取得311席中的128席,無黨籍則達156席,國民黨仍是基層第一大黨。

國民黨在高雄縣的發展主要制約于地方派系的權力分配。紅、白兩派雖為國民黨力量,但卻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在一些鄉鎮演變成世仇,彼此互不通婚,甚至連廟宇供奉也分開進行。由於在縣長等重大選舉中,國民黨實行黨內提名制度,提名得當有助勝選,否則必造成派系重組,改變權力結構。但在不涉及地方派系利益的選舉中,紅派與白派容易團結,才能顯示其力量。如在1994年縣長選舉中,兩派聯合支援宋楚瑜選舉省長,並獲得重大勝利。國民黨與地方派系共生。一方面,國民黨需依靠地方派系維持政權,另一方面地方派系力量坐大,國民黨又怕失控,因此對地方派系即利用又排擠,因此,地方派系的分合不斷。

同屬泛藍勢力的新黨與親民黨勢力不大。新黨的支援群眾主要為外省籍與部分知識分子、反民進黨勢力等。在反對勢力與分裂意識較強的南部地區,新黨發展潛力有限。在1995年“立法委員”選舉中,新黨的姚立明當選;在1998年的鄉鎮市民代表中取得2個名額。親民黨成立後,取代新黨在高雄縣的地位,目前有2席“立法委員”與3席縣議員。

同屬泛藍陣營的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作為一個整體,在高雄縣仍有較大的力量,足以與民進黨或泛綠抗衡,但因內部整合不易,矛盾重重,形不成一個高度團結的力量,常常在選舉中兩敗俱傷。泛藍內部的整合如何,直接影響高雄縣地方政治生態的發展。

 

  


 

 

【相關文章】:

李登輝2.0決定深度拔樁,對眷村國宅放火。

【汙水抗爭】國民黨替高雄人爭公道,打造蔚藍的高雄!

 

 【難民】 

arrow
arrow

    島田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