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部電影在演什麼呢?」座談會後,學生會的學妹問。
『一部高雄人的日常浪漫~』我說,視線望向遠方。
「蛤?高雄哪裡浪漫了?」他很驚訝。
『這種話妳竟然也講得出來?』我更驚訝。
『光是住在高雄就已經是件很浪漫的事了,你感覺不到?』
她搖搖頭,我也搖搖頭。
不只住在高雄,而且還在西子灣讀大學,竟然可以如此不解風情?實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等)
認真覺得有必要寫個高雄人的日常浪漫系列,不過等我開始寫不知已是何年何月,不如先買票看看【愛琳娜】演什麼吧!
(以上離題)
「當我發現自己很愛這片土地時,其實是很害羞的,我不想像那些人一樣,整天把愛台灣放在嘴邊,但我很愛這片土地。」開場時,導演林靖傑這樣提到。
林靖傑、戴立忍,高雄兩大導演的座談,收穫非常多,幾乎讓我對創作有了全新的認知。
林導演在座談時提到,他在這片中一直掙扎於取捨間,商業化、公式化、草
根性、生命力、寫實。
1、我要真實,不要演。
2、你們是一家人。
像是全家跑去唱KTV,這段跟劇情似乎沒什麼關連,但導演就是想放一小段,但又不敢放太多,多了就變成瑣碎;像是黃鐙輝(三哥)在火雞前,拜託陳怡蓉(小妹)幫忙趕工做黑手的橋段,也非常有著兄妹的真情流露。
全劇有許多全家沒事就都坐在門口聊天的橋段,這是鄉下最道地的人情味,雖然林導也會擔心都市人看了沒共鳴就是了。
林導:「我希望陳怡蓉活出陳愛琳,還不是演的。」
戴導:「跟我拍的演員很常崩潰,因為我不希望他們演,吃飯的時候難過也不要有誇張的表情,靜靜的吃飯就好了,其它的情緒我來剪接就好了,讓觀眾來演。」
相關文章:
美學政治化與政治美學化之間的模糊界線:《愛琳娜》的勞工運動與國族政治
本站文章:
《我心中最感人的電影:「不能沒有你」》
<難民>